北京时间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这场举世瞩目的金年会官网冰雪盛会以“一起向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共同角逐109个项目的金牌,开幕式上,绚丽的灯光、精彩的表演和充满创意的点火仪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科技创新的完美结合,也为为期17天的赛事拉开了序幕。
本届冬奥会是北京继2008年夏季奥运会后,再度举办的奥林匹克盛会,北京也因此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开幕式致辞中高度赞扬了中国的筹备工作,称本届冬奥会为“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典范,他强调,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球冰雪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疫情下的世界带来了团结与希望。
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以压轴身份入场,旗手由速度滑冰名将高亭宇和钢架雪车运动员赵丹共同担任,中国代表团此次派出了176名运动员,将参加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的比赛,创下了中国参加冬奥会的历史新高,在随后的文艺表演中,以“雪花”为核心元素的视觉设计贯穿始终,象征着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团结与融合,最后的点火仪式更是别出心裁,由两名年轻运动员将火炬嵌入由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称组成的“大雪花”中央,传递出简约而深刻的环保理念。
赛事方面,本届冬奥会新增了7个小项,包括女子单人雪车、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等,进一步提升了比赛的观赏性和竞争性,在首个比赛日中,挪威选手约翰内斯·廷内斯·伯厄在冬季两项男子10公里短距离比赛中摘得首金,延续了挪威在这一项目上的传统优势,而中国选手也在多个项目中展现出强劲实力,尤其是在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赛中,中国队以出色表现夺得金牌,为中国代表团赢得开门红。
除了竞技场上的激烈角逐,本届冬奥会还因科技与环保的创新举措备受关注,所有场馆均采用100%绿色电力,并首次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大幅降低了碳排放,智能机器人服务、5G网络全覆盖等科技应用,也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体验,国际奥委会可持续发展总监玛丽·萨鲁瓦称赞道:“北京冬奥会为未来的大型赛事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标杆。”
在疫情背景下,本届冬奥会严格执行闭环管理措施,确保赛事安全有序进行,所有参赛人员均需接受每日核酸检测,并遵守严格的防疫规定,尽管面临挑战,但运动员们依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比赛,美国滑雪名将米凯拉·希夫林表示:“能够站在冬奥会的舞台上,本身就是一种胜利,我们会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全力以赴。”
随着赛事的推进,多个项目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在花样滑冰团体赛中,俄罗斯奥委会代表队凭借强大的整体实力夺冠,而日本选手羽生结弦在男子单人滑比赛中挑战超高难度的阿克塞尔四周跳,尽管未能完美完成,但其勇气和执着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敬意,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以惊艳表现逆转夺冠,成为首位在该项目上获得冬奥金牌的中国运动员,她的成功也激发了国内青少年对冰雪运动的热情。
冬奥会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运动员村,各国选手通过交换徽章、学习中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等活动,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加拿大冰球运动员玛丽-菲利普·普林说:“这里的一切都令人难忘,我们不仅是为了比赛,更是为了分享快乐与团结的精神。”
随着闭幕式的临近,本届冬奥会已进入尾声,但它的影响将长久延续,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北京冬奥会向世界证明了体育的力量,它超越了国界、种族和文化的差异,将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对中国而言,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也为全球冰雪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场冰雪盛宴中,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科技的创新应用以及文化的交融互鉴,共同书写了奥林匹克历史上的崭新篇章,正如开幕式上那朵由所有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大雪花”所寓意的那样:世界因体育而更加团结,未来因合作而更加美好。